这些年,我见过的那些盼与泪
说真的,干了助孕顾问这么多年,有时候深夜翻客户档案,心里还是沉甸甸的。
一张张B超单,一行行激素数据,背后全是眼泪和期待。有人飞了大半个地球来日本,就为拼一次“可能”;有人攒了三年工资,见面第一句是“Lina,我还有机会吗?”……
我常想,要是大家早一点摸清费用、流程、政策,是不是能少走点弯路?
今天咱就像老朋友聊天,我把这些年的经验揉碎了讲给你。
别慌,你不是一个人在和焦虑斗
最近好多客人聊起来都叹气:“日本试管是不是又涨价了?”“听说成功率也不稳?”
其实啊,行业确实在变——用药成本涨了5%-8%,诊所之间价格差也更明显了(比如同一家诊所,2023到2025年微促方案涨了小两万日元)。
但别光盯着数字慌!真正的难点不是“贵”,是“信息碎”。
有人被中介忽悠多报了药费,有人漏算了冷冻托管年费……所以我总建议:拆开看、分步算。后面我带你一点点掰开揉碎。
干货时间:政策、成本、还有那几个揪心的坎
先说说政策——日本允许单身女性冻卵,但第三代试管(PGT) 仅限医疗需求(比如遗传病),普通选性别?不行。
这儿插个真事:去年一位客人,因为没搞清政策,硬要选性别,白花了90万日元飞日本……见面时她抹眼泪:“早知道先问你了。”
成功率?年纪是道硬坎。
35岁以下,首次移植成功率大概50%-55%;40岁以上
再说费用结构——它分“显性”和“隐性”!
显性是明面报价:取卵、培养、移植;隐性是药费、复查、甚至突发取消周期的损失。
我经手过一个案例:夫妻选了家便宜诊所,结果取卵前发现激素不达标,周期取消,白搭进去38万日元初期款……
所以啊,靠谱诊所会给你做完整预案,不是光报个低价吸引你。
三大高频问题,我直接拍板给你答
“日本试管一次到底花多少?”
看方案!微促便宜点,大概60-80万日元;传统长方案可能120万起。但如果加冷冻、PGT检测,轻松冲上200万+。
“药费能省吗?听说能自己买?”
别自己乱来! 激素药必须遵医嘱。但有些诊所允许部分外购(比如某些口服药),能省3-5万日元。前提是医生点头。
“失败再移植还要重交费吗?”
有冷冻胚胎的话,只交移植费,大概15-25万日元。但如果重新取卵?那就是新一轮全额了。
费用明细表:咱把钱花在明面上
这张表是我按2025年行情整理的,覆盖中档诊所的主流项目(货币单位:日元):
项目阶段 | 具体内容 | 费用范围(日元) | 备注说明 |
---|---|---|---|
初期咨询 | 面诊、基础检查 | 1.5万 - 3万 | 部分诊所初次免咨询费 |
促排卵阶段 | 药物(如果纳芬等) | 20万 - 40万 | 体质不同剂量差异大 |
B超监测+抽血 | 每次1万 - 2万 | 全程约6-8次 | |
取卵与培养 | 取卵手术 | 18万 - 30万 | 含麻醉 |
胚胎培养(5-6天) | 15万 - 25万 | ||
胚胎冷冻 | 首次冷冻+第一年保管 | 10万 - 20万 | 第二年起年费约2-4万 |
移植 | 单次移植操作 | 15万 - 25万 | 含术前准备 |
附加项目 | PGT检测(1枚胚胎) | 10万 - 18万 | 通常3枚起测 |
辅助孵化 | 约5万 | 针对胚胎壳厚者 |
注:以上为分项报价,打包套餐可能优惠5%-10%,但务必确认包含内容!
最后唠叨几句:钱要花得值,人更要安心
所以我常说啊,选日本试管,不是挑“最便宜”,而是找“最合适”。
有些诊所报价低,但塞一堆隐性消费;有些看着贵,但方案细腻、医生愿意陪你磨。
关键一步:做好财务+心理双重备份。
比如预留10%应急金,或者提前问清楚“如果取消周期怎么退费”。
这些年我陪客人哭过也笑过,最终抱到孩子的家庭,往往不是花钱最多的,而是准备最充分的。
如果你还有拿不准的,随时来问(微信:spreadhc)。就像老朋友扯扯白话,不买方案不催单,纯粹帮你理理思路。
盼着哪天,你突然发我一张宝宝照片,说:“Lina,你看,这小子真折腾人。”
那才是我最赚的一刻。